作者:Daran Wu
一般我們會說目在主流的X1DII-50C or Fuji GFX 是中片幅(Medium format)相機,但事實上這些相機感光元件的片幅,嚴格來說不算是完整的中片幅,(中殘幅!!),怎麼說呢?讓我們來看下面的說明吧!
Full Frame(感光元件尺寸:36mm x 24mm):
這是一般我們所謂的全片幅(也與135底片一樣大小喔),也是目前主流規格,兼具畫質舉性能。
6x4.5 (感光元件尺寸:54mm x 40mm):
在傳統120底片裡,大於135格式36mm x 24mm的就叫中片幅,中片幅裡有很多的尺寸比例,像是6x4.5 / 6x6 / 6x9 / 6x9 ,這些都叫中片幅,而最小尺寸是6x4.5,也是中片幅最常見的規格,4:3的比例適合拍攝人像,一捲底片裡能拍攝最多張的照片(6x4.5能拍16張,6x6只能拍12張),採用這個尺寸的相機也最多。
然而愈大的感光元件代表著需要更多的成本與工藝技術,現今主要的規格採用的是所謂4433(感光元件尺寸:44mm x 33mm),為什麼不直接用到53mmx40mm(我也很希望),相信這也是考量成本與體積,畢竟感光元件愈大,所有的設計考量就不一樣,像是要涵蓋夠大的感像圈,就需要更大的鏡頭,而整個相機的體積也就隨著愈大。
我們可以來看看全片幅與中片幅面積的差別,44x33比起全片幅才大1.7倍,而H6D-100C 有著將近底片645的片幅,則硬是比全片幅大了2.7倍,而不用提6x7更是全片幅的4.76倍。感光面積的差異,帶來的就是畫質上決定性的不同。
相素與面積的關係
在同樣的像素條件下,感光元件的面積愈大,每一個相素所能分到的感光面就愈大,電流之間的距離也就不會那麼近,發生的干擾也不會這麼多,所產生的雜訊噪點也就會比較少。
同樣的原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相同片幅下)相素較低的相機,高感ISO的表現會比較好(例子:Leica SL2 vs SL2s),而高相素的相機的高ISO表現會比較差。
中片幅的感覺
我們來聊聊什麼是中片幅的感覺?讓我們試著從這幾個地方來說明:
- 1.解析度( Resolution )
- 2.視野感( Field of view )
- 3.影像調性 ( Tonality )
解析度
更大的感光面積,代表著可以放入更多的畫素與更大的相素面積,使得解析力更好,而畫質也顯的純淨。
註:相素面積:每個相素能夠分到的感光元件面積
視野感
在全片幅上的50mm的視野,換算在標準的645中片幅上(54mm x 40mm),等於是80mm,也因此會造成在同一個距離與光圈之下,中片幅能有得到更糊的景深,同時也因為焦段更長,所造成的透視變形也更少。用一個更簡單的方式說明,就是用”長焦的景深拍出廣角的視野”,這造就了不同於全片幅上所拍的感覺。
不過在44x33的主流片幅中,這樣的視野感的也因為片幅的差異而減少了一些,645片幅(54mm x 40mm)是44x33(44mmx33mm)面積的1.48倍,可以想像是全片幅 vs APSC這樣的比例,所以這個視野感也就大約只有一半左右。如果拿中片幅底片機(Contax 645)或是645機背(Hasselblad H6D)拍攝的話,這個視野感就會非常的明顯。
影像調性
中片幅因為有較大的感光面積,所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做這些亮部到暗部的細節過渡,以及顏色的轉化,這個會造成中片幅感覺很重要的部份。
結論
中片幅的演進並不太快,主要是大部份主流的廠商都未進入(到2022為止),過去需要用大面積去堆疊更好畫質的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全片幅相機在性能與表現上已幾乎可以滿足絕大部份的需求,而且有著更小的體積與價格上的優勢,人們對於中片幅其實並沒有太強列的需求,市場也相對上小很多。
雖然如此,但我們還是樂見仍然有相機廠商願意深耕在數位中片幅的這個領域上,依舊追求著更高的畫質,更好的影像表現,以及更佳的相機性能。如今(2022年)富士的GFX 100s已算是數位中片幅裡的翹楚,擁有著目前大部份全片幅相機的主流性能,主打著畫質與功能兼具,會不會有一天,中片幅相機更變成新的主流,未來會怎麼樣的發展,誰知道呢?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Share this story